米兰体育-加泰罗尼亚队在比赛中压倒对手

欧冠 08-29 阅读:31 评论:0

  二战后,很多军迷甚至军事评论家认为,二战中苏联飞机、坦克的性能不如德国。这种说法在世界上产生加泰罗尼亚队在比赛中压倒对手了广泛影响。例如,日本军迷每年评选二战最佳坦克时,名列前三名的几乎都是米兰体育德国战车。

  事实果真如此吗?二战时综合条件最优秀的坦克究竟是哪一种?如果德国坦克优秀,“德国装甲兵之父”古德里安为何会对德国的“虎”式和“豹”式坦克嗤之以鼻?而在二战时,左右战场局势的究竟是以性能取胜的单挑,还是以数量取胜的群殴?苏联最终战胜德国的秘诀又究竟是什么呢?本期军史解密,李涵为您讲述加泰罗尼亚队在比赛中压倒对手:德国“猛兽”VS苏联“铁骑”。

  

  T-34坦克

加泰罗尼亚队在比赛中压倒对手

  在二战的硝烟消散之后,许多德军将士并不反省他们的战争罪行,反而推卸自己在战场上打败仗的责任。他们宣扬德军的素质比对手优良,德军的武器装备也比对手先进,只是因为不懂军事的希特勒担任最高统帅,才导致德军败北。他们声称,德国的“虎”“虎王”和“豹”式坦克,性能比同期的苏军坦克先进,在火力和装甲方面都超过苏军。

  其实,就二战坦克的综合性能来说,苏联坦克要超过德国坦克,T-34坦克更堪称最优秀的战车。

  二战中,坦克之所以成为决定战局的兵器,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具备快速机动的能力,能用来实施新型的高速运动战,如德军的“闪电战”和苏军的大纵深作战。双方将坦克集中编成装甲部队,向敌军的纵深后方迅猛推进,摧毁敌人的整个纵深防御体系,合围歼灭敌方的重兵集团。这种装甲运动战对坦克的要求是:首先要具备很高的速度,能够快速突入敌阵后方;其次要拥有较强的火力和防护力,有效与敌军坦克和步兵做斗争;再次要能大量进行生产,以组成强大的装甲作战兵团。当时,同时具备这3项条件的坦克,只有苏联的T-34坦克、德国的Ⅲ和Ⅳ型坦克、美国的M4“谢尔曼”坦克,其中以T-34坦克的性能最为卓越。

  德国后期的“虎”和“虎王”坦克,具有厚重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。在西线战场,“虎”和“虎王”击毁加泰罗尼亚队在比赛中压倒对手了大量盟军坦克,尤其是“虎王”坦克更不可一世,使盟军官兵患上了“虎王恐惧症”。“虎”和“虎王”在战场上堪称虎威凛凛,但是它们自身将近六七十吨的重量,导致其机动性能奇差无比,根本不适合实施高速机动战。这就使它们沦为战场上的支援兵器,只能用于与敌方坦克正面对决,或者用来突破敌军的防御。德军通常将它们编成重型坦克营,每营装备30辆“虎”或“虎王”坦克,专门执行反坦克或突破防御任务。德国国防军有10个“虎”或“虎王”坦克营,番号为501~510重型坦克营;党卫军也有3个“虎”或“虎王”坦克营,番号为101~103重型坦克营。

  

  虎式坦克

  德国“豹”式坦克的重量为45吨,机动性能比“虎”和“虎王”要好,火力和防护超过苏联的T-34坦克。但它也有战争后期德国坦克的通用毛病:首先是可靠性差,在行驶中常出现大批趴窝的现象;其次是结构复杂,工艺繁杂,难以大量生产制造。在二战期间,尽管德国工业开足马力,但也只制造了5976辆“豹”式坦克。德军无法用它来组建装甲师或装甲团,只能给装甲师配备1个“豹”式坦克营。显然,“豹”式坦克也不适合用来实施“闪击”作战。

  战后,以曼施泰因元帅为首的德军将领们,纷纷指责希特勒在战争后期犯下的大错,即放弃了德军擅长的机动作战,改而采取单纯死守的防御战略。事实上,从德国工业转而生产“虎”式、“豹”式坦克起,德军已没有能执行“闪击战”的坦克了。即使换装长身管的火炮,德国Ⅲ型和Ⅳ型坦克也难以战胜苏联的T-34坦克。而“虎”式“豹”式坦克用来实施远距离进攻,一路上不是掉队就是趴窝。相反,如果让德军转入防御作战,这些坦克就能够发挥较大作用。因此,希特勒决定德军改为防御作战,实在是无奈之举。

  号称“德国装甲兵之父”的古德里安,曾统率装甲大军横扫欧洲大陆。他非常欣赏苏军的T-34坦克,曾主张德国兵工厂仿制。但德国军火商不愿生产“劣等民族”的武器,而是推出“虎”“豹”来对付T-34。古德里安对“虎”“豹”嗤之以鼻,认为这些新型坦克徒有“猛兽”之名,行动迟缓且可靠性差,无法实施德军克敌制胜的“闪击战”。

  

  豹式坦克

  苏军的T-34坦克是实施装甲“闪击战”的最理想兵器。它比德军坦克更能适应复杂地形。T-34坦克的履带较宽,而且车体重心位于中央,通过湿滑山坡和泥泞地带如履平地。相形之下,德军坦克的履带狭窄,越野能力大大逊色,而且重心位于车体前部,在泥地行驶时容易陷入泥淖。莫斯科战役初期,德军坦克部队曾经取得重大胜利,但随即在秋季的暴雨泥泞里寸步难行,丧失了攻占莫斯科的最佳战机。

  1944年春天,苏军在南线发动声势浩大的春季攻势。当时苏联南方正值解冻季节,雪水使广大原野形成一片泥海。但是,苏军凭借越野性能优异的T-34坦克,仍然能发动排山倒海的强大攻势。在苏军雷霆万钧的进攻面前,德军几乎毫无招架之力,只好丢弃陷在泥海里的坦克和汽车,骑着抢来的牛马或者全凭两条腿,“赤条条地”狼狈逃出了乌克兰。面对这一事实,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泰因说:“苏联坦克的越野性能优于我国坦克。”

  T-34坦克的特别优异之处,还在于它高速度远距离的机动能力。T-34坦克的越野速度达到40公里/小时,对于当时的其他坦克来说是不可思议的。例如,德军的Ⅱ型坦克以快速闻名,曾在二战初期德军的“闪击战”中起了重要作用,但其最大越野速度只有18公里/小时。后来的Ⅳ坦克最大越野速度也只有20公里/小时。另外,苏军的T-34坦克最大公路行程为540公里,更令当时的所有坦克望尘莫及。而二战期间,其他国家生产的坦克,最大公路行程充其量达到200~250公里。

  

  T-34坦克

加泰罗尼亚队在比赛中压倒对手

  T-34坦克出色的机动能力,为苏军进行大纵深进攻创造了条件。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许多重大战役,都表现出排山倒海和摧枯拉朽之势。这与苏军拥有优秀的T-34坦克是分不开的。例如,在1945年初的维斯瓦河-奥德河战役中,朱可夫和科涅夫元帅的220万雄师锐不可挡,6500辆坦克势如破竹地横扫波德平原,将整个中央战线的德军打得溃不成军。在这场有史以来最壮观的攻势中,作为苏军前锋的4个坦克集团军,在20天内挺进了500~700公里,如此速度连德军也自叹弗如。在歼灭日本关东军的战役中,苏军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翻越大兴安岭,向日本关东军的防线后方迅猛突击,前锋的最大日挺进距离达160公里,创造了二战时期“闪击”速度的最高纪录。

  对于T-34坦克的优越性能,战时与它打过交道的德军将领们,尤其是装甲部队指挥官们最是心中有数。德军第1坦克集团军司令克莱斯特元帅说,T-34是“世界上最好的坦克”。德军第56坦克军参谋长默尔勒辛称:“我们没有任何比得上T-34的(坦克)。”苏军将帅们也一致称赞T-34坦克。科涅夫元帅对T-34坦克做了高度评价:“T-34坦克自始至终走过了整个战争里程,无论哪支军队里都没有这种优秀的战车。T-34坦克的优点是:机动性强,结构紧凑,车体小,车身矮,从而提高了防护力,同时它的通行力强,发动机好,装甲适中,便于利用地形进行隐蔽。在战争临结束前,T-34坦克仍然是再好不过的坦克。”

  

  虎王坦克

  苏联能够战胜强大的法西斯德国,与其武器设计的指导思想有重要关系。苏联的武器设计强调实用性和简单性,便于武器的生产和维修。苏联坦克结构简单,战时能够大量制造,战损时也容易修复。在整个战争期间,苏联修复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将近5万辆,超过德国战时的坦克和强击火炮总产量。而德国一味追求武器的性能指标,忽视其实用性和简单性,设计出来的武器虽然性能优越,但结构复杂而难于大量生产。

  以德国坦克为例:德国设计师一味追求火力和防护,拚命加大火炮口径和加厚装甲,使坦克重量大增而丧失了机动性;复杂的设计和繁杂的工艺,使坦克根本无法做到大量生产。“虎”“虎王”和“豹”仅生产了8000辆,其数量无法编组装甲兵团的基本单位——师。而苏联坦克结构简单,易于大量生产,使苏军组建起浩浩荡荡的坦克兵团,演出了人类战争史上最壮观的坦克大会战。

  战争初期,由于德军快速推进,苏联大片国土沦于敌人铁蹄之下,许多工厂和矿山遭受破坏并陷于敌手,造成苏联在战时物资方面十分紧缺,连儿童都被发动来拾取废铜烂铁。为适应战时的困难局面,苏联设计师竭尽努力修改T-34坦克,使之在战时环境下更容易生产:用铸铁件代替铜部件、用焊接代替铆钉,将坦克零部件减少了765个,大大简化了生产程序,也降低了生产成本。

  整个战争期间,T-34共生产了53000辆。有一位德军将领曾经说过:我们的“虎”和“豹”式坦克是被潮水般的T-34淹没的。T-34坦克在做到大量生产的同时,作战性能却丝毫没有降低。同德国最优良的“豹”式坦克相比,T-34坦克在火力和装甲方面虽然不如对方,但是T-34出色的机动性和较低的故障率,使它能够在战场上发挥迅猛突击的作用;而构造的简单也使其受伤后容易修复,在很短时间内就能重返战场。这些都是“虎”“豹”式坦克无法比拟的。

  

  斯大林-2型坦克

  二战后期,苏军另一款著名战车“斯大林”-2型坦克,与德国“猛兽”相比也具有显著优势。它的战斗全重与“豹”式坦克相当,威力却强于“豹”甚至更重的“虎”,与超重型的“虎王”旗鼓相当。德军统帅部曾经专门发布命令,要求避免与“斯大林”-2型坦克进行遭遇战斗,只能从设伏和掩体内对其实施射击。由此可见,“斯大林”-2型坦克是如何让德军闻风丧胆。

  “斯大林”-2型坦克装备有122毫米的大口径火炮,弹药采用分装式,使火炮的发射速度比较低。重型坦克的作战用途与中型坦克不同,后者主要担负实施快速突击的任务,前者除用来与敌军坦克做斗争之外,还承担突破敌军防御的任务。“斯大林”-2型坦克的重炮在突防时威力巨大。相比德军重型坦克的75~88毫米火炮,“斯大林”-2型坦克的大口径炮弹对工事的破坏力更大,对敌方人员的杀伤力也更强。“斯大林”-2型坦克的侧面装甲比“虎王”更坚厚,使其在突破时不易被侧面火力所击毁。在可靠性方面,也超过“虎”“豹”尤其是“虎王”,行驶中的故障发生率相对较低。

  在具备这些优势的同时,“斯大林”-2型坦克制造的简易性却超过上述德国坦克。德国制造1辆“豹”式要花费15万工时,相当于3辆“斯大林”-2型坦克;制造1辆“虎”式需要25万工时,制造1辆“虎王”需要50万工时,分别相当于5辆和10辆“斯大林”-2型坦克。战时生产最强调的是工时,只有尽快制造出大量的武器,才能确保前线获得压倒敌人的兵器数量。

  

  虎王坦克

  战后,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,总是强调德国“猛兽”的单车战斗力。德国人曾将“豹”与苏联的T-34/85比较,声称“豹”式坦克在正面对抗时占有优势,能在800米距离击穿后者的正面装甲,后者在500米距离才能击穿“豹”的前装甲。他们还大肆宣传德国坦克的战绩,说某辆坦克击毁过多少辆苏军战车,以此证明苏联坦克在性能方面的落后。

  但事实上,个别坦克在战斗中创造的出色战绩,与战场地形和坦克兵的素质有关。苏军也不缺乏单辆坦克消灭大量敌军战车的战例。例如1944年7月,苏军近卫军中尉奥什金以他的T-34型坦克,创造了一天之内击毁3辆“虎王”的奇迹,因此荣获“苏联英雄”称号。

  由于苏军坦克在数量方面的压倒性优势,即使远距离单车作战不敌“虎”“豹”,但在大规模的集群近战时总能压倒它们。德军“猛兽”相比苏军坦克甲坚炮利,从理论上说能在更远距离击毁对手,但在实战中完全是另外一回事。由于战场上硝烟弥漫,能见度不良,加之火炮远射时精确度较差,很难在远距离大量杀伤对方坦克。苏军T-34坦克具有很高的速度,能在短时间内冲到德军坦克面前,使德军坦克的火力和装甲优势无法发挥。在库尔斯克战役的普罗霍罗夫卡之战中,苏军坦克兵团就是这样重创德军装甲部队的。一位德国坦克兵曾这样描写这场大战:“敌人无数坦克向我们猛冲。我对俄国坦克压倒一切的威力的印象,从来没有那天深刻。”

  战争后期苏军发动的大规模战役,都先以步兵在炮兵的掩护下突破敌军防线,然后再将坦克兵团投入纵深进攻。尽管德军紧急调动坦克部队去堵突破口,却很少能挡住排山倒海的苏军坦克洪流。这就说明,苏联T-34的单车战斗力虽不如德国“猛兽”,但苏军坦克集群完全压倒了德国装甲部队。

  例如在柏林会战中,苏联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,以两个坦克集团军为前锋迅猛向柏林冲击,德军曾出动装甲部队对苏军实施反击,却在交战中被苏军坦克部队打得一败涂地。毕竟战争不是单打独斗,而是由“群殴”决定胜负的。

  

  T-34骑到了德国II型坦克上

  德国在战后曾宣传说,由于德军“豹”式坦克的优异性能,苏军总是将缴获的“豹”式装备于近卫军。德国企图以此来证明:德军的“豹”式坦克优于苏军坦克。事实上,苏军总是将重型坦克配备给近卫军部队。“豹”式的吨位与苏军的“斯大林”-2相当,苏军当然将它作为重型坦克交给近卫军,但应当指出:德军自己也将缴获的T-34坦克当成宝贝。例如,德军的机械化悍旅大德意志师,直至战争结束时还在使用T-34坦克。

  二战时期苏德装甲部队之间的对比,就像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与欧洲骑兵之比。蒙古骑兵所骑乘的蒙古马,论个头和冲击力都不及欧洲骑兵的高头大马,但它能适应各种恶劣的地形和环境,严寒酷暑和高山沙漠都视若等闲,其长距离奔跑的本领更令人惊叹。这种身躯低矮的马造就了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。T-34坦克几乎具有蒙古马的一切优点。相形之下,德国“猛兽”正像欧洲骑兵骑乘的高头大马,虽然外表高大雄壮、威风凛凛,但战场适应能力根本无法与对手匹敌。

  1942年秋季,T-34坦克开始成为苏军装甲兵的主要装备,从这时起德军就开始走下坡路。在苏军发动的斯大林格勒大反攻中,德军精锐的第4坦克集团军遭受重创。而随后的库尔斯克大战,用苏军科涅夫元帅的话说:“这是德国坦克兵这只天鹅临终时的美妙歌声”。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网友评论

相关推荐